15 September 2008

这篇文章属于《梦之栖居》系列,写于2008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毛泽东所作《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人。他留下了理论著作、文化瑰宝,还缔造了新中国。伟人的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成熟和确定的,在他少年、青年的时候,也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选择的过程。我突然觉得,这首词不恰好可以作为青年毛泽东于各种思潮中比较求索的形象化写照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各种各样的人以他们不同的方式尝试着救国之路。而究竟哪种才是能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的真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青年时的毛泽东,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毛泽东,在询问着,思索着。

我在查阅各种资料的时候,发现写毛泽东的书大多是着重叙述他的经历和所作所为;而少数重在剖析和解读毛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轨迹。我认为,前者固然也是“求索”之行动,但叙述性的事件罗列重复一遍也无甚意义;另外,按我的理解,真正的“求索”乃是思想的形成、斗争、转变,一步步找到自己的追求的过程。因此,本文主要试图重现一代伟人的思想特点和信仰历程,史实史料将只偶尔作为例证。我尽可能的去接近寻找到马克思主义之前的青年毛泽东,感受这位巨人的成长。同时在他人格与思想的光辉下,在他由茫然到清晰的求索历程中,也可使尚处于寻找人生坐标中的自己受到影响和启发。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自身的主观因素,他周围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毛泽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的儿子。他的幼年和青年几乎都成长在独具学风气质的湖南农村。儿童时在外婆家,毛泽东无忧无虑地漫跑在乡野的大自然中。九岁时他开始在私塾中启蒙于《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传统。毛泽东本人也多次说过,他少年时代“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可见,毛最早是接受儒家思想的。就家庭环境而言,父亲严厉苛刻而暴躁的脾性使毛泽东对唯我独尊的封建家长制充满蔑视与敌意,产生了最初的的“反抗欲”;而母亲则是一个质朴虔诚的佛教徒,这深深影响了毛泽东,使其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穷人,同情弱者。两种相反性格的交互熏陶,在毛泽东的心里同时播下了反抗权威和同情民众的种子。可以说,这一人格特质,影响了他的一生。

同大多数“巨人”一样,毛泽东小时候也是个“不老实”的孩子。当时有一位从外地回来的维新派教师李淑清开始“弃庙兴新学”,人们都不支持他,但毛泽东则赞成他的主张,并拜他为师,了解外面的新鲜事情。另外,相对于四书五经,他对描写造反的传奇小说兴趣更加浓厚,常读《岳传》、《西游记》、《水浒传》等。当然,我们不能说此时小毛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主动为他以后的事业做准备了;或许这只是出于儿童好奇的天性而已。但不能否认,他从某种程度上确实已经开始了“准备”和“求索”。毛后来回忆说:

“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里面没有种地的农民。。人物都是勇士、官员或文人学士,没有农民当主角。对于这样的事,我纳闷了两年……”

毛泽东进一步带着这种并不清晰的模式去观察社会。后来的长沙饥民“抢米事件”,以及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都使刚步入青年的毛泽东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拯救意识”。而此时,毛的父亲却指望精明的儿子继承祖业,从商兴家。毛泽东经过考虑,最终不顾父亲反对,坚决走上了求学之路。此时或许他认为,这才是救国救民之道吧。后来在他离别家乡时,他还专门留给父亲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为学之心。

好一个壮志豪情的毛泽东!

在求学初期,毛泽东从一本《世界英杰传》里读到了拿破仑、彼得大帝、林肯等人的事迹,对他们的历史功绩深感佩服,盼望中国也有类似人物以拯救民族危亡。这时,毛从借来的书报中了解了康梁变法,开始崇拜梁启超。晚年他仍追忆道,当年自己“受到梁启超《新民丛报》的影响,觉得改良主义很不错,想向资本主义找出路”。确实,在探索中的毛泽东,此时觉得君主立宪制可以作为中国的一种出路,积极地吸取改良派的观点。正如他自己所说,“说实在的,当时我还不是一个反对帝制的人,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都是诚实、善良、聪明的人,只是需要康梁帮助他们进行变法罢了。我当时读了许多有关的书……”应当说,梁启超成为了毛泽东早年政治思想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现在我们知道,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是走不通的;但一个一心寻找救国理论的青年又怎么能先知呢?“探索”嘛,总是会伴随着错误与取舍。

当然也伴随着新的进步——很快毛泽东对维新改良的热衷就被“革命”的豪情所替代。1911年,毛到长沙进入驻省湘乡中学。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从这份报纸上,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他开始拥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此时,在他迷茫的求索之路上,资产阶级革命派占据了第一重要的位置。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剪辨从军,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积极实践者。一般认为,此时毛泽东的思想处于复杂过渡期。他应该还没有完全摆脱梁启超的影响;而就在他革命从军时,毛泽东又第一次看到了“社会主义”这个新名词。不过这时他应该还不知道,这就是他将终生为之奋斗的中国之前途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却在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让与袁世凯的妥协中结束了。毛只能退出军队,继续求学。

可是,此时毛泽东对自己究竟该怎样走下去并没有明确的主见。他在诸多学校广告面前举棋不定。茫然摸索中的他甚至向自称“可以有益社会,富国利民”的肥皂制造学校都报了名。最终,在放弃了警察、政法、经济,共交了六元报名费后,毛泽东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他写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指出良法需由民智开化作保证,“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此时,毛泽东似乎开始对“革命”有新的解释,认为“革命非兵戎相见之谓,乃除旧布新之谓”;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思想革命成为毛此时新的思考。同样的,不论对错,这都是青年毛泽东的一段求索经历,是他思想历程的一处驿站。接下来毛泽东因学校课程有限,离开了省一中,在定王台图书馆开始了半年的自修生活。一个忧国忧民,“内圣外王”(后人对其精神哲学之评论)的青年,为前途不断思索着——他不甘心平庸地度过此生。

事实证明,他没有。

半年后,毛泽东选择了湖南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后的在校求学时期。这期间,他遇到了他后来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恩师杨昌济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刻苦读书,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他后来的壮举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同时,毛泽东也时刻关注着中国和世界局势的变化,思索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毛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北京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一部分急进民主主义者创办了《新青年》,高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此时的毛泽东,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提出的问题。当时的《新青年》提倡新文化,反对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迷信和独裁。他完全同意上述观点,同意中国需要改造,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根本改造。他头脑中形成了更为明确的观念,更坚定的信仰。正如毛泽东回忆时所说,是由陈独秀和胡适,代替了梁启超和孙中山,成为了他的楷模。五四运动前后,他参与成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积极的参与到这场革新运动中去。“戊戌”与“五四”两大启蒙思潮中,毛泽东最终追随了后者。

从一师毕业后,毛踏入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中心北京,这时他的意识倾向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他开始批评戊戌变法的“虚”——“很少踏着社会人生的实际说话”;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孤”——“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于是,“社会大改造”和“民众大联合”成为他的追求。社会改造的呼声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而究竟怎么做?青年毛泽东的探索又一次出现了波折。当时毛泽东选择了“社会互助”的改造模式,排除了暴力革命的必要性,而追求和平、平缓的变革与更新。而在具体形式上,毛当时提出了“新村主义”——算是一种浪漫、理念化的“农业共产主义”;后又提出建立“湖南共和国”的政治主张,想通过省的自由发展再求全体的集中联合。尽管这些被认为是不符合实际的空想,还被军阀的割据与私争所利用(这毛泽东自己后来也认识到了),但我想说,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国家模式和前景的思索啊!况且,这些思考也为他以后一系列理论学说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怎能责怪一个在积极探索中犯了点小错误的有志青年呢?

我们还是欣喜“阳光大道”的来临吧。这些探索历程的悲壮性结局之后,终于迎来了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化。他先是从同窗蔡和森那里接受并认同了俄国革命的功绩,在北京图书馆当助理时又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的直接影响。正是在此时,毛泽东开始学习研究马列主义;他逐步清除各种思潮的影响,找到了自己最终的追求。我想我无需再多说什么,只需简单四个字——他找到了!!然后替他高兴。

确实值得高兴。经历了纷繁复杂,长期而艰巨的求索,小时候的父母影响之后,从梁启超的维新改良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思想革命欲先开民到五四影响社会改造,再从无政府主义的共产空想中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他终于找到了他的真正信仰!在马克思主义到来之前,毛泽东走过了很长很曲折的路。那就是他的波澜壮阔的探索之途,是他抉择取舍的思想历程。而当这一切都过去,沐浴到真理的时候,确定了目标的时候,他是幸福的。在他接下来向着自己的追求前进的征程中,人所共知,他成功了,成功得令人叹服和敬仰。可以说,此时拿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已经成为巨人。接下来他不过对外作了证明并使自己更加高大罢了。

我敬仰毛泽东。如果不是晚年的错误……我知道没有如果;然而,失足的巨人仍然是巨人。他将个人的人格和素质发挥到了极致,文武皆堪“内圣”;他又尽力作出了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和影响,无可复制。今天,我怀着同样的抱负和心情,回顾他求索的思想历程。在了解他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让我深思和汲取的东西因于此题无关而没有写出,但它们无疑将成为我珍藏的财富。最后,我仍想用一首词结束。它是求索之后,奋斗之后,成功之后的人应得的。

这便是毛泽东所做《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如果想要说些什么,欢迎发邮件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