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March 2010

这篇文章属于《梦之栖居》系列,写于2010年。

我很少看电视剧的,早的不说了,上大学以来只看过一部《士兵突击》。这个假期有时间又看了久有耳闻的《恰同学少年》。看这部剧,心潮澎湃,感慨系之,就写点东西。

毛泽东一直以来都是我所佩服的对象。文韬武略,千古奇人,他不仅善政治军事,还文采斐然,写的一手好诗词文章!《恰同学少年》一剧展示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与湖南一师的学生共同成长、进步的那段历史。这部电视剧真不错,起伏跌宕,刚柔并济,经常让人振奋,也经常让人感动。

看过之后,有些剧情自己印象和体会比较深一些,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一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当时的几位教育者,如孔昭绶校长、杨昌济老师,都让我印象深刻。毛泽东之所以成才,也离不开这些懂得因材施教的教育者的努力。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发展的环境还只能是一种理想。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毛泽东自己具有天才般的品质和素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短短一句话,概括了一个人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就已经对锻炼身体非常重视。他的冷水浴,以及越是刮风下雨越是出去锻炼的习惯,不能不让人佩服!而他对个人修养和能力的培养更是不懈地努力。记得读过一本关于毛的书,上边提到毛泽东是“内圣外王”的人。一个人只有“修学储能”做到“内圣”,才真正具备“外王”的条件。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就十分爱书,虽然家贫,但一有机会就买书读。他直到老年,都没有丢下书本。他不断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生。年轻时就逐渐明确的拯救中国百姓于水火的远大志向,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指引了方向。我们这个时代,自是再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但不论什么时候,一个高尚远大的理想,总能让我们更容易脱离小家小我的圈子,达到更高的境界。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方面是青年时的毛泽东对儿女私情很看不上眼。电视剧中讲陶斯咏对他情有独钟,却被他一直以友谊视之。当时以一师学生为主的进步青年要成立一个青年团体,毛泽东提出的所谓“三不”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不谈儿女私情”。爱情与一个人的理想和事业是不是矛盾的,有何影响,这个问题也不是简单就能说清楚的,也确实值得思考。

此外电视剧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值得关注。刘俊卿、蔡和森、萧子升……几乎每个人物都可以是一个缩影,让我们对人生、对自我有一番思考。这部电视剧是基于历史拍摄,角色与剧情大部分是确有其人其事的,想想当时的青年,再结合正值青春年少的自己,才真正明白到底是“谁主沉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010.3.3

于乐水斋


如果想要说些什么,欢迎发邮件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