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August 2010

这篇文章属于《梦之栖居》系列,写于2010年。

偌大的世博园区横跨黄浦江,来回奔波和排队使人疲惫不堪。加之天气炎热,可以说来这里的人都是自找苦吃;不过,“世界在你面前,我们在你身边”的志愿者宣传语,或许可以道出这里值得来的原因。

以下回想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世博印象。

由于人特别多,排队成为一大景观。热门场馆前的队列被精心设计,缓冲区由大到小,排队的长龙往往经过横竖多道栏杆才能接近场馆入口。栏杆上方有遮荫的凉棚,不时向下喷水雾,试图让人凉快一些。考虑到排队要很久,一些人专门拿了凳子来。这种便携式的折叠凳十块钱一个,在世博园区很流行,且有专门兜售者。回来后跟一同学说起,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说可以设计一种专门的排队传送带,上边有凳子,排队的人坐着休息即可,传送带自动向前移动。这个其实可以实现,而且也很实用,但可能会增加不少开支。世博园区是临时的,而且人多空间小,建造这种排队传送装置不太现实,但未来在其他需要大量排队的场合说不定值得采用。且记下这个想法!

我们一起去的三个人都不喜欢排队(谁喜欢呢?),于是看的热门场馆不多。逛的最多的是小国场馆。这里人流顺畅,基本属于无停滞参观。但展览的规模和方式都明显不如大国气派。这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有时看到非洲联合馆某个角落里一两个黑人默默地坚守在自己没多少人看的小地盘上,还要不停的表演,有种辛酸的感觉。

去的大场馆让我印象深刻。国家电网馆里面有个被称作“魔方”的屋子。参观者进去观看一个视频。这个“屋子”六个面都是屏幕,观众身处其中,很容易被播放的景观震撼。视频展示的是如何获取能源得到电能,涉及高山深海、宇宙太空,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国家电网果然很有钱!这是我们几个的感叹。

美国馆是让我感触最多的一个。其展示方式其实很简单,观众被引导着看三个视频,然后就到一个大厅看美国大公司做广告去了。这三个视频中,第一个是反映美国人学汉语的难度的。片子不断强调一个意思:汉语真难学。在众人因美国佬说汉语时的窘态而大笑时,我隐隐觉得一种讽刺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想:他们难道不是在强调中国语言的难以推广吗?不是在暗示中国文化难以走出国门吗?毕竟,说汉语难学,总没有什么夸赞之意吧?另外,我注意到,他们在视频中除了展示普通群众学说汉语之难,还秀了其国际服务行业人员和政客说汉语的情况,而后者怎么听怎么流利……看完了他们对汉语的态度,观众被灌输了一通美国梦和美国精神。我赞扬美国精神,那种独立开拓性、追求自由和强大、乐观和创新等,都是积极优秀的品质。看这个片子没感觉什么异样,就是一种受感染、被激励的情绪。这里面有一个“4D”的视频,展示一个小女孩怎样将自己把社区建成花园的梦想付诸实际的过程。既幽默又感人,颇有很多美国电影的特定;而且视觉效果很好。影片里打雷的时候,影院会有相应的灯光,观众的座位会颤动;影片里下雨时,观众会感觉到有水落下……这就算所谓的4D吧,总之尽量增加真实感。三个视频后是美国各大公司做广告的大厅,给人展示和体验这些商业巨头如何用最新的技术让城市和生活更美好。这些公司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尤其是看到宝洁(P&G)公司的展区时,突然觉得我们平时的生活竟然被它的产品充斥着……

离开美国馆时已经是晚上,我们顺便看了下世博园的夜景。华灯初上,灯火璀璨,有白天所看不到的另一番景致。

我们看世博用了两天。第二天排队看了最热门的两大场馆——中国馆和沙特馆,然后逛了中国省市联合馆,这一天就过去了。沙特馆之所以最热门,因为里面有一个号称最大的剧场。确实,这个剧场的观众乃是走在一个天桥上,而其周围和下面都是屏幕,整个半圆把你包在其中,想不身临其境都难。这有点类似国家电网馆的魔方,但一来形状是半圆,更有连续性,二来要大得多,因此极具吸引力。这个馆据说普通排队需要五六个小时,而且场外写着这样一个通告:本场馆内影院可能会造成眩晕,请高血压和有心脏疾病的观众慎重考虑是否参观。中国馆则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大而笼统,分为多个展区,一路有人引领。里面展示了大幅的清明上河图,而且画中的场景都是动态的,颇有趣味。此外还坐了回“过山车”,其他则没有太突出的地方。其实中国省市联合馆才是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好地方。可惜太大了,而我们时间有限,只粗粗地浏览了几个省市的展区。中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有太多东西可以去展示,而每个省区的展馆都大力挖掘了自己地区的特色。整个省市联合馆就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盛宴,我觉得比中国国家馆有含量。

世博会参观时可以买一种称为“世博护照”的证件,到每个参观的场馆的盖章处盖上相应印章,很有纪念意义。不过,看过世博,留下一些印象,也算是有纪念意义的吧。


如果想要说些什么,欢迎发邮件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