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课程个人总结
这篇文章属于《恰同学少年》系列,写于2010年。
这学期上了张帏老师的《创业管理》课,有很大的收获。这里对课程进行一下总结,并说一说体会和建议。
当初之所以选择这门课,是因为我对创业比较感兴趣。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寻找工作岗位肯定不如自己创造工作岗位更有吸引力。作为一个充满激情的青年,我很早就有创业的心思(当然和其他许多对不确定的前途的想法共存的)。于是大三开始的时候,就决定了选这门《创业管理》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体会,我感觉对于创业,自己在激情的基础上增加了理性。通过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对课堂上老师提供或提到的许多案例的分析,我对创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创业并非那么简单的。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创业就是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创办企业的过程。这不仅需要有好的创意,还需要抓住适当的创业机会。创意不等于商机。而在机会的基础上,还要构思成熟的商业模式。如果说创意和商机是火花,那么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是使创业之火继续燃烧的保证。商业模式需要具体地考虑何时、何地、怎样、向哪些人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如何盈利等等许多方面。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学问,但我个人体会就是你必须能为别人提供价值,满足人们的某些需求,这样才能让人付钱给你。有了缜密的商业模式还只是处于一个计划阶段,真正实施创业还需要很多条件。其中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老师举了很多成功企业初创时的例子,并提到大多数的创始人都是两位。我自己也觉得两个人比较合适,可以互相商量交流想法,而且两人一般是对等的,不至于出现什么分化和位置问题等乱七八糟的麻烦。作为创业者,其个人素质当然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但创业时团队的构建和分工对企业能否成功也是很重要的,有不少企业都是因为团队不和谐而分崩离析。此外,有了人还要有钱,融资一般也是创业必经之路。这涉及到如何让投资者相信你的企业价值。通过这个课我了解了“天使投资”和“风投”的区别,也知道了“Cash Flow Is The King”(现金流就是王道)的原则。企业创办之后,就需要考虑企业管理制度及后续很多工作,由于这似乎不是课上重点讲的方面,我对此也了解不多,就不过多涉及了。
以上把从这门课学到的东西理了一遍,目的是让自己思路清晰,把握知识架构。当然,其实我觉得创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只学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不过好在课堂上老师举了很多丰富的实际例子,也让我们阅读分析了不少案例,这方面还是对老师挺感激的(如果枯燥地讲课本知识就惨了)。对这些实际中的例子我也有不少感想和体会。这里就说两点。一是关于星巴克这个例子,可以说,星巴克卖的其实不是咖啡,而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觉。这启示我们,企业能提供的价值是多样的,不局限于产品、服务等实体的东西,只要满足顾客的某种需要,不论物质的、心理的、情感的,都可能成功。另外是对一些著名的IT巨头公司,如微软、Google、Intel等的综合考察会发现,这些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是他们在一种技术的早期或未普及阶段,就开始涉足,从而一直保持了引领的优势,甚至成为技术规范的制定者。这就启示我们,如果能在一种技术和产品未普及时捷足先登,就容易成功。这也是我一直在机器人用于人们生活方面有想法的原因。当然,技术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的;但有这意识总没错。总之这门课上的许多例子让我增长了见识,获得了启发。
老师在课程最后反复强调,创业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机会、资源和团队。这三个词概括了创业所需的条件。我想,如果创业的话,我哪方面都需要认真考虑。学了这门课后,不再只是对创业有种茫然的冲动,而是更明确了其困难和挑战性所在,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我想会对我有帮助。这个课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要给课程提些建议的话,就说几点我的个人意见:一是希望加强网络学堂的讨论用,老师和助教如果多参与的话估计会调动大家积极性。二是能不能允许旁听,那次我同学去旁听被老师发现说下次别去了。当然,个人建议而已,老师有自己考虑的话,仅供参考。
这门课还结识了一些朋友,这也算是收获之一吧。最后感谢一下老师和助教,使我们上了一门获益匪浅的课程。
如果想要说些什么,欢迎发邮件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