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April 2010

这篇文章属于《恰同学少年》系列,写于2010年。

管晓宏,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前系主任,长江特聘教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等重大奖项。

2010年4月16日,自动化系自76班团支部对管晓宏教授(管教授虽科研、工作繁忙,但仍坚持给本科生授课,我们习惯亲切地称之为“管老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从管老师介绍自己的经历开始。

个人经历:三次求学路

管老师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干部家庭,“文革”中随父亲下放到农村;1970年,不满15岁的他走进了深山中的三线建设公司,当了一名民工。他挖过地下管道,搬运过氧气瓶,绑过脚手架……由于心灵手巧,加之音乐上的才能,他成了冶金部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宣传队的笛手,并1971年成为一名正式工人。社会这个大课堂,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在工作期间,他从师傅那里第一次听说了一些自学成才的劳动模范的事迹,并暗暗下定决心,也要自学成才。于是他第一次踏上了漫漫的求学路。连初中都未毕业的他,找来了初中和高中课本开始自学,到1976年,他已修完了大学的微积分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国家恢复高考第一年,他即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录取。

来到清华,他开始了第二次真正的刻苦求学之路。在这里,他获得了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和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在清华园四年半的本科和两年半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开展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今后各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起这段经历,管晓宏感慨地说:“我们那一级的同学学习都非常刻苦,大家都百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为了能在仅有的一个通宵教室里继续学习,每天都争先恐后地去占座位。后来我们这批人中也确实出现了许多栋梁之材……”

1985年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西安交通大学,在系统工程研究所任教。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教事业百废待兴,学习并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既是国家的国策,也是每一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心愿。当时的管老师在工作中很快觉察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提高。于是他再一次下决心求学,从头开始。在出国大潮中,他考了托福,获得了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电机与系统工程系的全额奖学金,自费公派赴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乘坐北京飞往纽约的航班,他踏上了第三次求学之路。1993年3月,他以优异成绩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的推荐信中的评语是“该系成立15年来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管老师认为,他到美国是第三次求学,在学成回国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始终如一。1995年7月,他辞去了在美国已获得的职位,回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工作。经过努力,他在国内顺利地发展起来,并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在何毓琦教授的建议下,他受邀担任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讲习教授组成员、兼职教授、智能与网络化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从此留在了清华。在2007年我们这一届新生入学时,管老师作为自动化系系主任欢迎我们来到清华园、踏上了他曾经引以为豪的求学之路。

寄语青年学子

管老师在讲自己的经历后,针对我们对前途迷茫的疑问,总结了他的三条经验与我们分享。第一是要面临选择时把个人前途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一个人如果只关注个人利益,眼光狭小,很难成就大事业。第二是不必随大流。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特点,思考适合自己的道路,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第三是永远不要停止努力。一旦选定了方向,就要锲而不舍的坚持做下去,付出才能有回报。管老师特别以自己学习英语的例子说明,不要因为基础不好而放弃努力。他在刚来清华时,由于之前没有条件,英语基础很差;但他下了大功夫,最终在本科毕业时英语水平已经有了惊人的长进,后来还代表学校参加英语竞赛……管老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给了我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有同学问到对做研究的学生的期望,管老师回答道,要做好研究,首先基础要好,数学知识扎实;其次要有上进心和责任感,能够潜心工作,学术来不得浮躁;此外还要不畏困难,敢于挑战,拈轻怕重的人是不会取得有价值的成果的。对我们自动化系的学生,管老师充满信心和期待。他指出,当前研究的前沿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如能源、环境等各领域中,当前的趋势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而我们自动化的学生恰好在这方面具备优势,在将来还是大有可为的。

最后管老师对我们说,作为清华的学生,我们应有远大的志向,不辜负学校的培养。要能够谦虚地从底层开始,一步步踏实的做下去,成就自己的人生,也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相信我们会以管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努力为人生添彩,为母校和祖国争光!


如果想要说些什么,欢迎发邮件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