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December 2011

这篇文章属于《恰同学少年》系列,写于2011年。

本次讲座主要是围绕“中国模式”讲了8个问题。中国模式不一定需要也不一定能够照搬,但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以值得关注和研究。

首先要明确中国模式是什么。目前存在多种定义,如:“市场经济+高度集权”(反对讲中国模式的人所理解的就是这个定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最后一种虽然抽象,但算是比较准确的。展开来说主要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制度、体制、发展的理念、战略、道路和基本经验,所以可以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问题是中国模式从哪里来,可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走过来的,其政治基础来源于毛泽东时代;二是来自于对苏联模式弊端的纠正。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解释中国奇迹的发生。外国人认为中国赶上了产业转换的机遇,而我们总结为以下原因:解放思想,重新确立了思想路线;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出了部分人先富的理念。第四个问题是中国模式的特征(相对于苏联模式和西方自由主义),主要包括:和平发展的对外政策;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制度;政治上有限集权和有序民主;文化上强调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结合。

接下来几个问题都是和中国模式相关的一些观点。 例如:中国模式的成败得失取决于能否处理好中外、城乡、人与自然、贫富、党群(官民)等多种关系;科学发展观是重中之重,它总结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经验教训,是经得起论证和考验的;干群矛盾的解决离不开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建设;传统文化中以“和、中、衡、度”为代表的政治哲学有软中之硬的优势,但其“重人文、轻科技”的特点却并非长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根基,提高对科技的重视。

这次讲的内容很多,也很有条理。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高速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中是否有特定的模式可循却不好说,尤其是是否有创新的东西在里面则值得怀疑。所谓“中国模式”中包含的原则,如实事求是、开放、市场经济、民主等,应该说原本就是已有的概念,并且都已经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所用。中国在发展中要么是重新回归了某些原则,要么就是强调不要走极端,要么就是把多种模式混合起来。如果用两个词概括中国模式(包括科学发展观)的精髓,那就是中庸和混搭。当然,这样强调统一和协调作为一种普遍的真理,也可算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吧。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更是明显地表现出这一倾向,我们千万不能丢弃。

(2011.12.8)


如果想要说些什么,欢迎发邮件给我